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十四五” 规划蓝图铺展,明确建成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勾勒出人才工作的清晰路径;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号角长鸣,布局新时代人才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擘画宏篇,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的战略坐标,让人才引领发展的主旋律愈发激昂。
近年来,从党中央的战略谋划到基层一线的实践探索,从繁华都市的科创园区到阡陌纵横的乡村田野,各地各部门将人才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化作实验室里通宵不灭的灯火、生产线上精益求精的身影、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全方位推动我国人才事业迈入深层次变革的崭新阶段。
神州大地,处处可见格局宏大的战略部署、理念先进的创新实践、活力迸发的动人场景,一幅 “群贤毕至、万才云集”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图为北大荒集团以人才赋能黑龙江共青农场“禾作空间”水稻科技示范园建设,使用农用飞机在稻田画上空进行航化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李昂 摄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
一体筑牢人才强国核心底座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善创者聚能,善为者破壁垒。
着眼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各地闻令而动,立足自身禀赋绘就 “施工图”、按下“快进键”,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探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奏响了创新发展的 “交响乐”。
从顶层设计破题,打破部门壁垒、拆除行业藩篱、拧成协同一股绳,成为各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一招。
各地普遍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行统一部署,形成工作合力;北京市率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一体发展的机制,压实推动一体发展的责任,系统谋划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武汉江汉区聚焦产业需求梳理出动态更新的“产业清单、高校清单、人才清单”,按需分类明确责任部门,搭建高效的校企地协同引才平台;江苏徐州健全党管人才格局,建立“人才办+部门+板块+高校+企业”协同机制,推动数据共享、业务统抓、流程再造,让人才工作运转更高效。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链,成为各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核心密码,让创新活力沿着产业链条充分涌流。
长沙岳麓高新区依托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打造了“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创新服务体系,促成2000余项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南宁市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建“113工程”,“带土移植”引进科研团队,让研究生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宁波北仑区聚焦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建立“博士联培—专家服务—平台共建”三位一体模式,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同破解学用脱节问题、成果转化难问题、自有人才不足问题。
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让实验室与生产线“手拉手”,是各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破题之策。
陕西西咸新区搭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织就“创新策源—产教融合—产业培育”生态链,推动科技成果全链条落地;江西赣州依托钨产业研究院,建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钨新材料及应用分中心,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推广+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为破解资源分散、协同低效的问题,各地纷纷跨地域、跨领域组建创新联盟,推动协同创新,让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北京西城建起高校发展联盟“朋友圈”,吸纳京内外高校参与,推动智力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六大合作,实现联盟向京外境外延伸;浙江湖州探索人才组团流动模式,提出“导师+学生、市内+市外、学术+产业”三类组团方式,构建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甘肃临泽聚焦红枣等特色产业组建人才联盟,整合40多家企业和30多家高校院所,推动产业从资源初级开发向高附加值应用跃升,让小红枣变成“致富果”。
各地还推动产业学院、研发平台实体化运作,破解松散虚化问题,让平台真正成为人才集聚、创新孵化的强磁场。
在浙江,嘉兴南湖区注册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智造产业学院,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构建理事会领导下的协同治理体系;平湖市推行政府保基础、企业投研发的平台建设模式,建立一院一表绩效评价体系,倒逼平台提升市场化能力。河南新乡构建高校即实验室、企业即创新场、城市即孵化器的科创体系,推动校企地联动发力、产业转型升级。
江西井冈山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型人才。图为该市直播带岗活动现场 井冈山市委组织部供图
以平台共建为纽带,让散落的创新资源攥指成拳;以产教融合为桥梁,让人才培育供需适配;以成果转化为引擎,让科研硕果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动力,各地各具特色的探索,推动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实现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领航的良性互动。
人才与产业深度耦合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各地牢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制造业升级、乡村振兴、新兴产业培育等关键领域,用系统性思维建强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卓越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创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力量。多地通过校企协同、项目驱动、实践赋能等方式,解决工程师传统培养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广东,深圳宝安区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推动企业在智能终端、半导体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佛山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先进制造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三年培养工程硕博士2551人,研究院帮助企业解决 3000 余个技术问题。杭州临平区聚焦工程师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创新“金红黄蓝白”五钻培育体系,累计引育高水平工程师 1.5 万人,推动燃气轮机等 27 项“卡脖子” 技术突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 80.4%。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 共同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图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硕士班的同学在一起讨论 新华社发
面对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各地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贯通成长通道、强化激励保障,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浙江玉环聚焦增技增收,推出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制度、技术入股激励及技能共富贷等金融支持,实现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全市增富的良性循环;山东诸城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师徒传承、推行一工多能、实施以赛促学、强化激励奖励,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发展高技能人才3万多人,全力破解高技能人才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供需矛盾。
在广袤乡村,一批批新农人、土专家、田秀才正成为引领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各地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典型带动,激发乡土人才活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江苏镇江实施新农人培育专项行动,分类建立“新农创”“新农匠”等5类人才库,推动947名新农人扎根乡村,带动38家经营主体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陕西陇县推行“五才联村”机制,整合专家、返乡、乡土、专技、党政五类人才1316人,聚焦陇县五宝特色产业,带动2.4万名群众嵌入产业链,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总量超3700万元;河南柘城县引进专家团队破解辣椒产业种植加工难题,2024 年辣椒产业交易额突破 200 亿元,实现小辣椒向大品牌的跨越;安徽岳西县实施百名博士进老区工程,柔性引进博士挂职荣誉村主任、科技副总,推动蔬菜大县向蔬菜强县转型,让高端智力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
各地积极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图为4月26日河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展现场 新华社记者 郝群英 摄
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取决于高端人才的集聚度。各地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培育机制,吸引集聚新兴产业人才,抢占新质生产力赛道。
上海徐汇聚焦人工智能产业,构建全梯队建设、全链条平台、全周期服务体系,集聚人工智能企业上千家、大模型企业 580 家,产业规模近千亿元,形成人才集聚 — 技术突破 — 产业壮大的良性循环;重庆涪陵组建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调配产业链上下游262名专家攻克多项共性技术,全区材料产业产值已达749.4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浙江兰溪市依托重庆大学长三角(兰溪)镁材料研究院,建成镁材料中试基地与检测平台,成功招引总投资 10 亿元的镁铝新材料智造基地项目,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构建人才强磁场。
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
破立并举激活人才创新活力
围绕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环节,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深度融合。
过去以学历、论文、职称、奖项为主的人才评价倾向,曾让不少实干型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多地加大改革力度,不断突破“四唯”限制,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逐渐成为人才评价新标尺。
陕西通过三项改革,开辟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合肥推进新兴特色专业职称评审,将高价值专利转化、企业技术攻关实效、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福建龙岩推出特殊人才职称评审机制,突出实绩贡献,淡化学历论文要求;深圳福田构建“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实效制”四维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分类精准识别。
各地普遍向用人主体放权,赋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推动人才评价与使用深度契合。
浙江绍兴越城区通过“授权松绑”集聚了3万余名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图为集成电路企业生产现场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委组织部供图
江苏向61家民营企业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重庆铜梁支持重点企业自主认定产业创新人才;广东中山市推行“特聘人才”制度,由企业举荐、行业评审、政府认账;浙江绍兴越城区授权集成电路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则明确,本院独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分发给科研团队。
为破解人才流动面临的编制、社保、身份等限制,多地还探索了跨区域、跨体制、跨身份的人才共享模式,有效打破了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推动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率先探索人才评价标准统一、服务事项互通,破解跨省人才流动壁垒;湖北随州建立国企与民企人才共享机制,通过“公聘民用”引导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重庆万州、四川达州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职称互认、服务互通,打造区域人才协同生态。
人才激励不再局限于购房补贴、生活补助等传统方式,各地纷纷探索平台赋能、金融支持、服务集成等多元化激励手段。
山东实施定向科技奖励制度,对重大贡献团队直接授予省科技奖,让人才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激励;浙江海宁明确,获评“潮乡特支”的实用型人才,可以按照博士、硕士、本科标准享受人才政策;江苏苏州相城区推出“以薪定才”政策,将人才待遇与企业贡献直接挂钩。
人才服务提质升级
实现系统性生态聚才深层跨越
从拼政策、拼资金到拼生态、拼服务;从政府主导到市场赋能;从普惠服务到精准滴灌;从硬条件比拼到软环境提升,越来越多的地方不再局限于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而是致力于构建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发展生态。
人才服务重点开始从生活性服务转向生产性服务。各地普遍意识到,通过安家费、项目资金等吸引人才,已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必须转向系统性生态建设。
重庆实施“金牌陪跑人”专项行动,培养技术经理人、投资经理人等专业服务队伍,为创新团队提供“四管三控”等服务,显著提高了人才创业成功率;山西忻州利用闲置校区打造科创驿站,整合8所高校和5家创新中心资源,形成需求联采、信息共享、对策共商的协同机制,破解资源型城市引才难题;河南安阳推出“洹泉涌流”人才品牌矩阵,从乐业、乐创、乐居、乐享四大维度,集成20余个子品牌,形成全方位人才服务生态。
重庆市大力实施人才创新创业“金牌陪跑人”专项行动,助力转化前沿成果。图为重庆市打造服务港推动“陪跑”惠才强企 重庆市委组织部供图
人才工作也从普惠服务转向精准滴灌,针对不同人才群体提供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更好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人才的发展需要,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
成都高新区建立“百名领导联系百名专家、一线专员联系万名人才、智慧平台服务百万人才”三大机制,形成梯度化服务体系;江苏扬州推出“青享码”,让青年人才实现公交免费坐、景点免费游、驿站免费住、场馆免费玩、美食优惠享,精准回应年轻人生活需求。
数智化转型成为各地提升人才服务效能的“强引擎”,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正成为各地人才服务的共同追求。
福州打造集成式数智化“一栋楼”人才服务模式,将95项高频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实现“一趟不用跑、进一个港办所有事”;天津和平成立“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服务创新联合体”,搭建智慧集成平台、打造人才数据图谱、创新云端服务矩阵,全面加强数智赋能;苏州推出全流程智能招聘、政策智能匹配、人才综合服务三大AI平台,推动人才服务从被动受理向主动靠前转变。
福州数智人才港可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图为人才港工作人员解答人才政策 福州市人才发展集团供图
情感认同、价值实现等软环境要素,成为各地人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西宁创设“凤栖夏都·聚宁圆梦”工作品牌;内蒙古鄂尔多斯为1700名引进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河南焦作打造“人才之家”,通过“人才夜校”“人才讲堂”等活动,满足人才技能提升和社交需求……从千城一面到各具特色,各地从人才的“关键小事”入手,打造人才工作品牌,让人才更有归属感,城市更有吸引力。
前路虽有挑战,趋势已然明朗。展望未来,迈向人才强国之路蹄疾步稳,朝着更加注重战略引领、系统集成、机制创新、开放生态和效能释放的方向,我国人才工作正加速前进!
版权所有:河南省人才学会 Copyright 2015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0
豫ICP备2023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