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能不能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人才发展环境是关键要素。只有构建以人为本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围绕人才现实生活所急和事业发展所需,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匹配度、价值感,才能培育高品质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如鱼得水、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人才服务体系是人才发展生态的关键一环
尚贤者,政之本也。党历来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人才服务的本质要求就是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生态竞争。一个强有力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遵循“关爱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价值逻辑主线,能够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人才有着独特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人才生态是服务供给与发展环境的系统性耦合,优质的人才服务能够凸显人才生态的吸引力,卓越的人才生态又能强化人才服务的竞争力。面对当前人才服务需求多元化、资源碎片化、业态单一化等挑战,优化人才生态需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的短板弱项,以人才端现实需求和服务端评价反馈为指引,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以全方位服务、全链条赋能、全要素保障的人才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人才服务体系包含政府人才公共服务和经营性人才服务,两者既分工协同又深度融合,共同构成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的核心机制。作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断巩固并持续提升。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为各类人才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确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目标,对人才服务的理念、内容和质效提出更高要求,强调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各类人才成长和价值发挥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是推动人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随着国内外人才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人才服务的定位、价值与要求正发生系统性重构,需要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促进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发展,超越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服务的局限,侧重从平台搭建、项目扶持、资源嫁接等方面提升人才服务质效,为人才职业发展、事业追求和价值实现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人才服务体系既源于也服务于不同领域、部门、主体的人才发展需求,能够通过整合政策、技术、资金、平台等资源,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以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人才精准服务质效
人才服务体系作为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的核心环节,其精准性与实效性直接关系人才信任度和归属感。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地积极探索人才服务新模式,拓展人才服务新矩阵,把人才服务融入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各个环节,锚定人才现实所需、发展所急,努力构建供需匹配、资源融通、价值共创的生态体系。人才服务经历了从行政主导到市场驱动、从被动响应到动态适配、从单一供给到多元融合的深刻变化。
坚持小切口与大改革结合。从人才急难愁盼小切口中找准服务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聚焦“关键小事”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提升人才服务精准度。如江苏统筹省市服务资源,建立联办快办机制,加快完善“苏畅”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系统解决人才“关键小事”,有效纾解人才后顾之忧。针对人才认定和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认定耗时长、材料重复交等具体问题,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倒逼服务流程再造与跨部门协同,从解决“一件事”拓展到解决“一类事”。如深圳市自2018年推行人才引进入户“秒批”,到2024年实现人社、公安、发改、政数四部门联动的“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高效办”,实现落户全流程网上办、一日毕,显著提升人才体验感与幸福感。
坚持可及性与有效性结合。政策悬空等于资源沉没,人才政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必须与基层触达的敏捷性深度融合。这要求构建自上而下政策供给与自下而上需求反馈的高效互动机制,形成需求清单—服务清单的精准对接闭环。江苏持续推动人才下沉、政策下乡,连续17年组建科技镇长团,选派高校院所科研和管理骨干,到全省105个县市区、开发区以及1030个乡镇开展科技型知识型服务。苏州开展人才政策千企培训活动,为人才密集型企业全面解读人才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主要流程、关键环节等,推动人才政策精准直达市场主体。畅通人才需求反馈渠道是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机制的前提,只有摸清人才需求和诉求,才能提供适配性的“管家式”“菜单式”等专业化人才服务。无锡滨湖区实施企业人才服务专员制,面向重点产业企业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主动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让人才服务更加精准、更有温度。
坚持普惠性与专属化结合。一方面,构建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供给网络。各级政府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引进和培育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支持组建人才集团,为人才提供所需要的各类便利化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数据共享和智慧精准服务。浙江一方面创新开发人才码,通过“一码集成”政策信息、“一码通办”服务事项,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普惠服务,另一方面,着眼重点领域人才特殊需要,推进顶尖人才服务定制化、特殊人才服务差异化。南京市针对人才联合攻关实施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统筹500个市级事业编制支持人才双聘共用,探索“有岗位、无单位”人才集聚方式。此外,各地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人才保、人才贷、人才险等专属产品,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企业孵化等方面给予支持。
坚持硬实体与软环境结合。人才服务综合体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政务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创新创业支持等多种资源,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打破部门和领域的壁垒,提供一站式服务。无锡人才金融港成立四年来累计引进64家机构,形成人力资源、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等多元化生态,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高层次人才,成为无锡人才服务生态的亮丽名片。国际人才社区通过整合居住、创业、社交、服务等资源,打造具有多元文化、创新事业、宜居生活和便利服务的生态环境,成为各地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的有益探索。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一湾一岛多点”高品质人才社区,实现生产生态生活融合,提供全方位涉外服务,显著提升园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
围绕发展性需求为人才双创提供增值服务
成就人才是人才服务的高阶使命追求。让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就要把人才服务体系重点放在发展性需求上,推进人才服务从生活无忧向事业无限转变,从服务人才向服务企业延伸,为实现人才的使命感需求、价值观需求积极创造条件。着眼燃眉之急和长远所需,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创新数智服务机制,聚焦人才创新创业多元需求,加速平台、技术、资本、数据、场景等生产要素的融合,着力构建系统化、陪伴式服务生态。
整合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实现整体智治。通过平台化整合服务资源,集成服务内容,提高人才服务适配度。依托数字化技术优化综合性线上服务平台,加速资源整合与服务转型,将传统的政策“一网通查”、服务“一网通办”升级为“主动触达”“智能匹配”等数智化服务,实现人才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预测,为人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技术驱动和功能延伸提升人才治理的精准度和个性化。同时,推进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塑造跃升,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全要素需求,整合政策、资金、技术、项目等产业科创资源,增强交流、交易、转化、孵化等功能集成和服务业态,提供包括团队搭建、研究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不断增强增值服务倍增功效,构建人才双创服务新生态。
突出服务战略人才力量建设这个重点。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凝聚人才作用,加强对战略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最大限度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对战略科学家推行“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按需支持”差异化服务,充分信任、全面赋权,帮助系统化解决个性化需求。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力度,减少他们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在出入便利、待遇保障、保险续接等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对国家急需的顶尖人才实施特殊支持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促进人才服务与成果转化的双向嵌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通过整合人才服务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加速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应用、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提升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既需要对人才工作者队伍和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等方面专业培训,更需要进一步推动其向技术经理人转型,打造一支懂人才、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的综合科创经纪人队伍。针对人才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需求,差异化配置政策扶持、创业服务、首购首用补贴等“服务包”,加速场景供需匹配,打造更加友好、高效、多元化的应用新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搭建综合应用示范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大化释放人才价值。
(作者 徐海军:无锡学院副校长,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版权所有:河南省人才学会 Copyright 2015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0
豫ICP备2023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