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论坛年会 >

丝绸之路的河南印记

日期:2023-10-23

来源:河南日报

?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十周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河南省社科联适时推出《史话史说|丝绸之路上的河南》专题视频,邀请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出镜,连接历史,观照现实,从“丝”之源头、“路”之起点、“物”之枢纽、“流”之主线四个方面走进丝绸之路上的河南,挖掘河南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在丝绸之路打通之初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南是“丝”之源头。无丝不成丝路,丝路之“丝”就是丝绸。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嫘祖是河南荥阳人,此地的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青台遗址和汪沟遗址曾发现最早的丝绸残片实物;甲骨文上的桑丝帛等象形文字说明殷商时代中原人民就已普遍植桑养蚕,织造丝绸;打通丝绸之路的张骞其封地在缯国(今河南方城博望镇),缯为丝织品的总称,此事亦能体现河南与丝绸之路渊源之深。从神话传说到考古发掘,再到文字记载,河南都是当之无愧的“丝”的源头。

  河南是“路”之起点。河南居于天下之中,交通十分便利,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重要的水陆枢纽。张骞的封地方城出土的汉画像石有大量的胡人形象,表明两汉时期这里与西域就已来往频繁;东汉时期班超两次出使西域使得断绝已久的丝绸之路得以恢复,洛阳成为丝绸之路东方新起点;唐代之后,陆上丝绸之路渐衰,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盛,位于大运河边的开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河南作为丝绸之路东方重要起点的地位始终没变。

  河南是“物”之枢纽。河南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在西汉时期,来自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织品、金属工具等,经丝绸之路传到西域,河南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东汉之后,丝绸之路再次恢复,洛阳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南船北马云集,客商络绎不绝;到了北宋时,大量海外商人携香料、药物、犀角、象牙、珊瑚、琥珀等商品经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进行贸易,通过大运河运往都城开封,都城开封成了天下商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河南毋庸置疑是丝绸之路上“物”的枢纽。

  河南是“流”之主线。在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和繁荣的数千年中,河南从未缺席丝绸之路的每一次重要发展。自班超再次打通丝绸之路,洛阳就成为丝绸之路上最耀眼的明珠,“守护者”班超从这里出发、“孤勇者”玄奘从这里开始漫长的西行、“唐漂”王子安菩长眠于此……北宋后的开封则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繁盛。可以说,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河南始终是丝绸之路发展的主线,丝绸之路上政治交往的主流在河南,经济往来的主流在河南,文化互通的主流在河南,民俗融合的主流在河南。

  历史已经远去,未来正由我们书写。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河南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举措,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河南力量。

责任编辑:刘红涛